【梁镇川专栏】吕梁美食——面花馍?
孝义地处晋中平原,盛产小麦,米黍和杂粮。几千年来,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,在生活实践中,用面做出了许多花样各异、赏心悦目的食用面花馍艺术品,代代相传,创新发展。面花馍是颇具文化内涵的一种民俗艺术品,出现在重大节日,婚丧嫁娶,生日做寿、盖房上梁等各种场合,发挥着文明礼仪的作用,也是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形式,表现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的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孝义面花馍历史悠久。据考证,它与古代的陪葬、祭祀、婚嫁和送礼活动有关。早在殷周奴隶社会,奴隶主死后要用奴隶活人陪葬。进入封建社会后,改用木俑和陶俑陪葬,后来民间又改用纸俑和面俑陪葬。面俑即是面花馍的起源。现在丧葬,二位老人合葬时,如找不到其中一位的棺骨,就捏个面花人替代合葬。还有在时头八节祭祀、婚丧嫁娶和送礼活动中,面花馍作为祭品、礼品,必不可少。这样,久而久之,面花馍便在民间由单一到花样繁多;由简单到花花,逐渐丰富兴盛起来。
孝义面花馍丰富多彩,种类很多。从面花题材上说,从动物到人物、从树木到花果、从房舍到器具、从日月到星宿、从神话寓言到历史故事,可谓五花八门,形形。从面花馍艺术风格上说,既有简单粗犷、朴素粗拙,随手一捏而成的面花;也有精巧细致,争奇斗艳,五彩缤纷的精品。从面花馍实用性来说,有专为祭祀的,有喜庆节日的,有祝福寿辰的,有走亲访友作为礼品的,也有专为红白喜事而制的。大致有以下几种。
春节:春节前,“二十八,黑的白的蒸下两笸箩”。意思是腊月二十八这一天,农家户户都要蒸许多白面、黑面花馍。油盐花椒面的“翻花卷”和圆馍馍,以供正月里家人和来客食用。不少农家还要捏制“贡花馍”,“枣花馍”。贡花馍是在如小碗大的圆馍上,盖一支大面花,花瓣分明,顶端嵌一枚红枣。还有“枣山馍馍”,在直径一尺左右的圆形面片上,满摆裹着面片的红枣;一层面片,一层裹着面片的红枣;层层递收,层层垒高;如此五六层,捏制成山状的“枣山馍馍”。据传说,吃了这种枣花馍能合家安康,财旺粮丰。
添仓节:境内自古以来有正月二十日过小添仓节,正月二十五日过老添仓节的民俗。一到节日,农家主妇用蒸熟搓揉好的糕面捏制面花,什么老人灯,娃娃灯,元宝灯,包袱灯,口袋灯,粮囤灯,金鸡报晓灯,犬吠守夜灯,猪灯,羊灯,车马灯,仓灯,锅灯,人口灯,无儿的家户还捏个观音送子灯。添仓除添足仓库,预祝今年五谷丰登外,还有小添仓节为小孩添福、老添仓节老人添寿的意思。这些用软米面捏成、里面包枣豆子馅的灯瓜瓜,点灯供献之后,还可以油炸后当糕吃。
端阳节: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,民间户里多捏制“莲花馍”,作为全家人中午的美餐。意为夏日来临,莲花盛开,吃顿莲花馍可避暑热、防瘟疫。
中秋节:家家烧烤小月饼,大团圆饼,还有猴儿、兔儿、葫芦芦、月牙牙、红果双石榴。月夜,全家人分吃大团圆饼后,要把猴儿分给男童玩,兔儿分给女孩耍,葫芦分给男娃吃,月牙分给女儿享。还有不少农户,把这些捏制的动物花果面花饼,用红绳串到一块,挂在墙上以供观赏。
冬至节:家家户户要捏制“座冬面花馍”亦称“座座馍馍”。做法是,先捏制许多桂花小圆圈,底层相连数个,层层递减一个,三层四层五层不等,顶上盖一花帽,每个桂花馍中间压一块枣皮,犹如山上有山,层层高升,取意,过好座冬节,一坐一年福。
孝义民间历來有以面花馍、面花饼作为礼品探亲访友的习俗。蒸食面花馍有“如意勾”、“佛手”、“寿桃”、“莲花等,饼食面花馍有红糖月饼、黄烧饼(俗名团炉)、油旋子、三尖子、枣饼子、石头干饼等。
原料经过配比,经和面、发面、兑碱、揉面、捏制等工序,全凭农妇心灵手巧,形象造型,随手捏制,在说笑调侃中便成型了。面花馍多是用笼蒸,也有上火烤、下油锅炸的,这是加热成熟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,也是看火色、成色、品色,十分难以掌握的一道关键程序。这正是:
孝义面花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,与当地的风俗习惯、民情民俗,水融,其中,渗透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,寄托着人民群众对幸福安康的生活情感和美好愿望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社会的变革,市场上专门从事面花馍加工制作的作坊、铺面应运而生,随之,制作工艺、制作工具、生产方法等大有改进和提高。面花技艺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,渐渐的,可以发展成为一项社会经济产业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